鋼結構柱下端與基礎相連的部分稱為柱腳。鋼結構柱腳的作用是將柱身所承受的力傳遞和分布到基礎,并將柱固定于基礎;A一般由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做成。在柱下端設置底板,使得柱與基礎的接觸面上的應力小于基礎的抗壓強度設計值,柱腳應有一定的寬度、長度、剛度和強度,并可靠地傳力。柱腳構造比較復雜,用鋼量較大,制造比較費工。設計柱腳時應做到傳力明確、簡捷可靠,構造簡單,節約材料,施工方便,符合計算簡圖。按照柱與基礎的連接形式,柱腳分為鍍接和剛接柱腳兩種類型。餃接柱腳只能承受軸心壓力和剪力,不能承受彎矩;剛接柱腳除承受軸心壓力和剪力外,同時還能承受彎矩。作用在柱腳的剪力可由底板與基礎間的摩擦力來承受,摩擦系數可取0.4,當水平剪力起過柱底摩擦力時,可在柱腳底板下面設置抗剪鍵(圖6-卻)或在柱腳外包混凝土來承受剪力。抗菌6剖位腳的剪力鍵剪鍵可用鋼板、方鋼、短T字鋼或H型鋼做成。
鋼結構柱腳中采用錨栓固定位置,外露式剛結柱腳中的錨栓還要承受拉力。按接柱腳的錨栓直徑d一般為20- 42陽,根據與柱板件和底板厚度相協調進行選擇。柱子就位并調整到設計位置后,用墊板套住錨栓井與底板焊牢。底板或支承托座上的錨栓孔直徑取1.5d。墊板上的錨栓孔直徑取d + 2mm,厚度取(0.4-0.5) d,且~20mm。柱底端宜磨平與底板頂緊,翼緣與底板宜采用半熔透或全熔透(抗震設防時)的坡口對接焊縫連接,柱腹板和加勁板與底板宜采用雙面角焊縫連接。基礎頂面和柱腳底板之間須二次提筑~C40元收縮細石混凝土或鐵屑砂漿,施工時應采用壓力灌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