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論是從抗脆斷或抗疲勞的角度出發;都要求設 計者選擇應力集中程度低的構造方案。應力集中通常出現于結構表面的凹凸處和截劇的突變(包括孔洞造成的截面突變)處。因此在板的餅按中,能采用對接焊縫時就避免采用拼接板加角焊縫的方式。焊才二構件的節點板宜有連續光滑的困弧過渡段,如圖2-19a所示,圓弧半徑不小于60mm。如果用梯形節點板加此因弧過波段,在《鋼結構設計規范》附錄E中列為5類,而沒有圓弧過渡段的矩形節點板則為7類。前者的疲勞強度比后者高30%。如果節點板與構件的連接改為高強度螺栓,則既可免除過渡段加工的麻煩,又可改善疲勞性能。摩擦型高強度螺栓的連接在《規范》附錄E中列為2類。比7類高一倍多。但是要注意必須針對引起應力集中的實際原因來采取對策。如圖2-19b所示的困弧過渡并不能有效地減小應力集中程度,因為在縱剖面l一l的截面突變處沒有設置光滑過渡段,如果按縱剖面劇上虛線所示。將厚度改成漸變,效果會顯著得多。應力不均勻亦可由不當的細部構造所致。因2-20所示的梁柱焊接連接,如果在構造上設置了龐線所示的橫加勁肋,那么可認為梁冀緣應為是均勻的,來進行疲勞校核。反之,構造上來設置橫加勁肋時,由于拄冀緣的變形,平截面假定不再成立,不能把梁翼緣應力看傲是均勻的。這種應力不均勻的情形,設計規范一般都不考慮,應當用可靠的方法(如有限單元法)確定應力分布,以應力峰值確定應力傾來進行疲勞校核。顯然,為避免繁重的計算,以設置橫加勁肋為好。在梁端板通過螺栓與校翼緣連接的情形,如果螺栓間距較大而端板抗彎剛度不足時,類似問題亦可出現,如沒有構造措施糾正這種狀況時,梁端截面的疲勞校核應當計及應力集中系數。